民俗研究论文参考文献标注(民俗研究论文参考(3)

来源:民俗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12-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布拉吉是俄语连衣裙的译音。它是苏联女英雄卓拉穿的一款女式夏装,哈尔滨女性常穿这种裙子。上个世纪中叶,布拉吉、高跟鞋、卷发头、手提包,是女

布拉吉是俄语连衣裙的译音。它是苏联女英雄卓拉穿的一款女式夏装,哈尔滨女性常穿这种裙子。上个世纪中叶,布拉吉、高跟鞋、卷发头、手提包,是女性标配,也是一道美丽风景线。

秋林里道斯,主陶宛风味红肠。

1900年,哈尔滨的欧州人已经很多。为了迊合他们口味,俄国人秋林在哈尔滨开办第一家制作灌肠的作坊。第二年,波兰人特洛莫伊.西耶尼科夫又开办一家欧式风味的灌肠、肉制品厂,生产纯正的立陶宛风味的烤肠。这就是哈尔滨红肠的前身。

老哈尔滨习惯叫红肠为秋林里道斯。哈尔滨以秋林冠名的百货大楼、商店等名字由此而来。

列巴,最早手工制作的面包。

列巴是俄语面包的译音。列巴、格瓦斯、里道斯是套餐标配。

手工制作,木炭烤制,布袋包装的列巴制作过程,中央电视台曾经专题介绍过。

手工列巴稀少,很早去排队也未必买得到,每天只制作几百个。

哈尔滨被称为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她是万国建筑博物馆,巴洛克、拜占庭、哥特式风格的建筑比比皆是。

傍晚的中央大街,两傍楼房阳台上不时飘过手风琴、小提琴、钢琴、萨克斯优扬的乐曲。这就是哈尔滨的习俗,阳台音乐会。

哈尔滨有著名的教堂五十四座,马迭尔、秋林,伏尔加庄园、果戈里大街等外来语名子随处可见。哈尔滨著名的中央大街,原本叫大街,那是外国人起的名子。可以看出,当时的外国人之多,几乎喧宾夺主。哈尔滨,美丽的家乡。

和我国有什么渊源?

简单地说,“娘惹”来源于马来语“nyonya”,是对马六甲地区“土生华人女性”的专用称谓,她们大多数是闽南人、潮汕人和客家人的后裔。由于历史的原因,土生华人在马来西亚的槟城、马六甲和新加坡较为聚集,并形成了特有的族群文化。

下面,土鳖君就给大家盘一盘,因《小娘惹》流行全球的“娘惹”和“娘惹文化”。

壹丨“峇峇、娘惹”—远在海角的堂弟堂妹

1405年,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带着那支由六十二艘艨艟巨舰组成的超级舰队自太仓港出发,肩负着“寻人”“宣威”、“通商”三大使命,直奔东南亚而去,掀开了的“大航海时代”。随着新航路的开通和关禁的开放,福建、潮汕沿海的商人们也跟随着商队的脚步到马六甲地区各个重要的港口定居,从事跨国贸易。随着时间的推移,移民的华人开始与当地原住民通婚,久而久之就繁衍出来“峇峇娘惹”一族。峇峇,是是马来语“baba”的音译,是对其男士的称谓。由于,“峇峇娘惹”们的祖先多是生意人,手中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在荷兰、英国殖民时期,许多“峇峇娘惹”人由于能同时与马来人、人、殖民者沟通,或被殖民当局授予了行政职务,或跟着外国商人当了“买办”。他们的后代普遍受教育程度比较高,他们的社会地位比之后“下南洋”讨生活的华人(马来人称其为:新客)高出不少。

贰丨峇峇娘惹文化—大中华文化与马来文化融合的产物

“峇峇娘惹”人秉承了中华民族最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习俗,峇峇们主要负责赚钱养家,参加各种外事活动。而“娘惹”们则大部分足不出户,负责当好管家、厨娘和贤内助。峇峇娘惹人平时使用马来语交流,部分人可以讲糅合了“马来语”、“闽南话”、“粤语”、“客家话”和“潮汕话”的“岜岜马来语(Baba Malay)”。

“娘惹”们的传统服饰叫做“可峇雅(Kebaya)”,是一种色泽明艳,特别凸显女性婀娜身材的纱织服装。这种服饰即使用了传统的花鸟刺绣工艺,也使用了马来西亚传统的蜡染工艺,还用上了欧洲的蕾丝工艺,看上去非常的华丽。“只有参加婚礼,节日庆典时,娘惹们才会换上“Kebaya”。“峇峇娘惹”的婚俗与明朝时期的传统大同小异,新郎要穿上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帽,新娘则身穿裙褂、霞披,头戴凤冠,婚礼上要行“三拜九叩”之礼。

“峇峇娘惹”最隆重的节日也是春节,它们也会在除夕之夜团聚一堂,晚辈给长辈拜年。另外,清明、端午、中秋、重阳、七月十五等在“峇峇娘惹”传统节俗中也很重要。

叁丨娘惹菜—以中式料理手法炮制东南亚食材

传统的娘惹们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宅女,她们平时打发时间的除了做女红就是烧菜。各家的主妇们会绞尽脑汁,穷极手段去烧出可口的菜,一是为了犒慰一下在外打拼的丈夫。二是哪位如果娘惹主妇烧的一手好菜绝对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

东南亚地处热带海洋气候带,各种香料和食材极大丰富,这给娘惹厨娘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舞台,她们用中餐最传统的煎炒烹炸和当地特有的蓝姜、黄姜、香茅、洋葱、班兰叶、亚参、酸柑、参巴辣椒、椰浆、玉桂、石栗、叻沙花、罗望子等香料调料去烹制鸡鸭鱼肉菜,开发出一道一道极具特色的娘惹菜。

文章来源:《民俗研究》 网址: http://www.minsuyanjiuzz.cn/zonghexinwen/2022/1213/707.html



上一篇:民俗研究怎样写毕业论文(民俗方面的论文可以
下一篇:修谱是不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民俗文化论文题目

民俗研究投稿 | 民俗研究编辑部| 民俗研究版面费 | 民俗研究论文发表 | 民俗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民俗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